山里的黄昏,带着一种特别的宁静,总是能让人想起旧事。当三轮车的轰鸣声由远及近,驶过崭新平坦的水泥路时,二郎镇庆丰村风光组村民邓果的眼里,总会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这条他亲自参与发起、全组60户村民共同集资改扩建的1.7公里路,从前是泥泞不堪的“烦心路”,如今成了宽4.5米的“风光大道”。车轮滚滚,载出的不再是颠簸的愁苦,而是满载的收获和盼头。
庆丰村风光组共同集资改扩建的1.7公里的“风光大道”。
这条路,是二郎镇庆丰村过去五年蝶变的见证。从脱贫攻坚收官到乡村振兴启航,这五年,是巩固成果的五年,更是村庄“涅槃重生”的五年。
走进庆丰村的俊丰包材园区,生产线上,机器发出轻快而有节奏的轰鸣,工人们在设备间熟练地穿梭,一摞摞成品被快速打包、待发。村民汪容正专注地操作着,对她而言,这些轰隆的声音令人踏实。
走进庆丰村的俊丰包材园区,生产线上,机器发出轻快而有节奏的轰鸣,工人们正在进行包装作业。
变化的起点,源于村头矗立起的俊丰包材园区。2020年,通过招商引资带来的不仅是一座工厂,更是无数个家庭团圆的希望。村民汪容的选择,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企业在我们家门口,环境也好,为了老人和娃儿,我们就回来了。”
村头矗立起的俊丰包材园区,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过去,汪容和许多村民一样,是远走他乡的打工者,村里最多的就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以前我们都在外面打工,我自己的娃儿就是留守儿童。”如今,她在园区务工,每月五千到六千的收入让她满意,但更让她安心的是:“现在能照顾到娃儿,照顾到老人,所以说是很好的、很满意的。”机器的运转声,代替了离别的叹息,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让“团圆”二字成了日常。
园区就像一块磁石,吸附起周边兴起的商铺,带动了第三产业的活水。但庆丰村的产业不止于此。放眼望去,有机高粱示范区连片而落,每年约有百万斤高粱在这里收获;麻羊、肉牛、生猪养殖、粉条加工等产业遍地开花,编织着多元的致富网。
村民周从惠喂着三十头羊,用勤劳的双手,将脱贫的成果稳稳地握在了自己手中。
村民周从惠是这张网上的一个结。他喂着三十头羊,种着几亩高粱,还重新修了新房。“牛和羊的养殖,外债几乎还清了。”因身体原因,养殖规模有所减少,但他话语踏实:“对于我个人生活,基本得到保障。”从依靠帮扶到自主经营,周从惠用勤劳的双手,将脱贫的成果稳稳地握在了自己手中。
比产业和景观变化更深层的,是乡风民俗的蜕变。在庆丰村,村民实现从“等靠要”到“主动干”的热情转变。通过村民议事会共同商定的村规民约,将抽象的道德约束转化为具体的激励与监督,让文明新风有了清晰的标尺。
庆丰村发展的成片高粱。
“过去‘人情债’压得人喘不过气。”村民周从惠感慨,“现在村里带头抵制滥办酒席,提倡新事新办,负担轻了,风气也正了。”
航拍下的庆丰村。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人们的心里。村党支部书记李明深切地感受到,村民从“等靠要”到“主动干”的热情转变。修路时,村民们自愿集资近10万元;议事时,大家踊跃建言;发展产业时,人人干劲十足。一条路、一个园区、一片产业,串起的不仅是脱贫的足迹,更是村民凝聚力的提升和内生动力的爆发。
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庭院绿化……如今,庆丰村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庭院绿化……如今,庆丰村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面貌焕然一新。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特色种植业,今年,全村共有订单高粱1306亩,销售63万斤,约360万元。猪存栏量3812头、羊存栏量1602头、牛存栏量1100头。村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5000元增至16万元。”庆丰村党支部书记李明表示,未来,脚步不停,希望常在,还将继续书写村庄的故事。
记者:刁苓沙 王烨 王玺(见习)
一审:张 川
二审:胡 旭
三审:罗 俊
终审:向小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