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半,天刚蒙蒙亮,习酒镇桃竹村口准时响起了班车的喇叭声。一辆绿色班车缓缓停靠,载着早起赶集的村民、背着书包的孩子,驶出村庄,开往习水县城。
班车一天四趟往返,载着早起赶集的村民、背着书包的孩子,驶出村庄,开往习水县城。
五年前,村里的路还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班车一天四趟往返,成了桃竹村通向外面世界的纽带,也默默见证着这个村庄从脱贫到振兴的悄然转变。
干净、宽敞的路两旁矗立着一盏盏路灯。
“现在出门方便多了,去县城卖蔬菜、买东西,说走就走。”村民杨存加坐在班车靠窗的位置,笑着说。他今年种了8亩高粱,收了4000多斤,订单收购,销路不愁。经济宽裕了,家里添了空调、冰箱、冰柜,还在习水城区买了商品房和汽车。
这一切,在五年前还难以想象。
2020年,桃竹村开始尝试产业转型。过去种西瓜、甘蔗、玉米,效益不高,群众积极性也差。后来村里推广“春种高粱秋种土豆”的模式,免费发放种子、农药、肥料,还签订单保底收购。慢慢地,村民的积极性高了,眼里也有光了。
站在桃竹村新建的观景台上,一眼望去,大片绵延的高粱基地,静卧在山脚下。视线向右转移,是一排排白墙灰瓦的村居,路灯沿路站立,整洁有序、宜居宜业。
站在桃竹村新建的观景台上,一眼望去,大片绵延的高粱基地,静卧在山脚下。
“你看,这一片都是高粱。”村民杨友成指着连片的高粱地,语气里带着自豪。有的种植大户承包了30亩,年收入超过10万元的不在少数。如今全村共种植有机高粱1800亩,年产值约700万元。其中村集体的180亩地成了“示范田”,从种到收带动就业200多人。村民常去地里学技术,以前“要我种”的被动,早变成了“我要种”的主动。
村民杨友成(右一)和记者交谈蔬菜的品种。
2019年,杨存波就任桃竹村党支部书记。回首过去,他的脑海里还存放着桃竹村最初印象:“那时候路不好走,产业没起色,群众发展种植的积极性也不高。”这些年他得空就往地里跑,看长势、问困难、找办法。后来村里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从全人工种植逐渐过渡到机械化种植,新建智能大棚,推广漂浮育苗、拖拉机耕种、收割机收割,人力省了,效益高了,村民日子越过越好了。
桃竹村修建的观光、休闲栈道。
2024年,全村种植土豆700亩,群众的土豆销售额约12万元,村集体经济土豆销售额4.5万元,其中部分加工成土豆粉销售额约1.2万元,村集体经济创收45万元。
变化不止在产业。
班车继续往前开,路两旁矗立着一盏盏路灯。“以前晚上出门还得打手电,现在全村都亮堂堂的。”村民杨存加说。垃圾池换成了密集分布且设有篷顶的垃圾桶,村里定期清运,让环境卫生更好了。卫生之家、最美庭院等评比也让家家户户都有了参与感。
路边的垃圾池换成了密集分布且设有篷顶的垃圾桶,村里定期清运,让环境卫生更好了。
村中心新修的文化广场上,农闲时的傍晚总有村民跳广场舞、拉家常,热闹得很。“空闲时候大家都爱来这儿,跳跳舞、聊聊天,日子有滋有味。”班车缓缓经过时,几位村民挥手打招呼,脸上洋溢着笑意。
班车每天四次穿过桃竹村,载着人、载着货、载着希望,也载着五年来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踏实与自信。
“近几年村里变化很大,群众不再是等着帮扶了,现在是自己想干、肯干、也能干。”桃竹村党支部书记杨存波说。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创造,桃竹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
桃竹村干部办公场景。
下午四点半,班车从城区返回,车厢里载着村民买的生活用品,也载着夕阳的余晖。再晚些,村子里,路灯亮了,班车的辙印印在村道上,也印在桃竹村人越来越幸福的日子里。
记者:刁苓沙 谢永恒
一审:张 川
二审:胡 旭
三审:罗 俊
终审:向小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