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乡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各有关单位及部门: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贵州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23〕1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遵义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遵府发〔2023〕8号)等文件要求,加快推进我县气象高质量发展,为习水奋力争创中国百强县提供有力气象保障,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习水县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牵引发展、多方协同发展,着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全方位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努力打造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县。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习水气象整体实力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核心气象业务能力显著提升,关键技术启动攻坚,精密监测、精准预报、精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地面气象观测站平均间距精密到5公里,气象灾害监测率提升到90%,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分别达到120分钟、45分钟,气象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GDP占比控制在0.5%以内。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服务保障习水奋力争创中国百强县的水平显著提高。
到2035年,建成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县,全面具备保障习水奋力争创中国百强县的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在全市领先形成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
1.打造精密气象监测样板区。以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和消除重点区域监测“盲区”为目标任务,建设适应复杂山地特点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立体综合气象精密监测网,完成习水国家基本气象站的搬迁工作,加密新建七要素自动站1个、六要素自动站9个、四要素自动站12个、单雨量站60个、乡村微型智能气象站158个、现代山地高效农业气候站1个、叶绿素观测站1个、避暑气候生态气象站2个、红色旅游气象监测站2个,实现多要素骨干自动站乡镇全覆盖、微型自动站行政村居全覆盖。建设雷电观测系统1个、建设可移动便携式气象站1个,提升气象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北斗水汽站1套,提升高空探测能力。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大力推进农业、旅游、生态、交通、能源和水利等重点领域专业气象监测站网建设。(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化旅游局、市生态环境局习水分局、县林业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工业和能源局、县水务局,各乡镇<街道>)
2.构建精准气象预报体系。依托国家、省、市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建立本地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新型气象预报体系,有效提升“五个一”(即提前一年预报气候年景、提前一月预报重大天气过程、提前一周预报灾害性天气、提前一天预报逐小时精细天气、提前一小时精准预警局地强天气)预报能力。建立习水本地暴雨、冰雹、雷电、大风、短时强降水、低温雨雪凝冻等灾害性天气历史个例库和预报技术指标体系。开展山洪地质灾害、中小河流洪水、城市内涝和森林火险等气象风险影响预报能力建设。(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科技与大数据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街道>)
3.加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将气象台站建设纳入全县公共基础设施整体布局规划建设,实施气象台站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推进完成习水国家基本气象站搬迁建设。推进气象台站现代化建设,打造理念先进、功能实用、有科技内涵的气象业务平台,实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绿色安全。(责任单位:县发展和改革局、县住建局、县气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财政局、县城交投集团,各乡镇<街道>)
(二)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4.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多部门联合构建分灾种、分行业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发展基于影响预报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推进“一图三区三叫应”气象防灾减灾模式不断完善,开展应急广播播放气象预警工作。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和社会快速应急响应机制。推动气象灾害防御融入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责任单位:县委宣传部、县委政法委、县气象局、县应急局、县水务局、县自然资源局、县林业局、县融媒体中心,各乡镇<街道>)
5.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充分运用第一次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升重点区域和敏感行业基础设施水平和承灾能力。将农业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村振兴建设行动计划。构建重点行政村居全覆盖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体系以及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响应体系。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高风险区监测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打造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示范乡村。(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应急局、县农业农村局、县乡村振兴局,各乡镇<街道>)
6.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安全高效发展。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现代化能力建设,构建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站点、队伍以及指挥平台建设,优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布局,启用同民、回龙炮站,新增5门固定火箭发射装置和建设现有作业站点独立弹药库,实现高炮自动化改造和监控全覆盖。探索开展助力特色种植业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人工防雹增雨新机制,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在保障粮油安全、生态保护和修复以及水安全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减灾增效水平。(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习水分局、县水务局、县林业局,各乡镇<街道>)
7.加强防雷减灾工作。将防雷减灾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监管考核,建立防雷安全监管部门行业协调机制,推动生产经营单位落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推进雷电灾害物防、技防、人防能力建设。做好雷电易发区域及其防范等级的划分,推进雷电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应急管理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各乡镇<街道>)
8.加强气候可行性论证。编制涉及安全的强制性气候可行性论证目录,依法做好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在各类开发区推行由政府统一组织的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评审数据结果县内项目全部共享使用。(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工业和能源局、县自然资源局、县科技与大数据局、县商务局,各乡镇<街道>)
(三)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
9.加强水资源安全气象保障。把气象设施纳入骨干水源等重点水利工程规划和建设,推进气象服务融入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利设施运行环节,做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气象保障服务,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气象设施建设一体化发展。(责任单位:县水务局、县气象局、县应急管理局,各乡镇<街道>)
10.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能力。把气象为农服务基础能力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总体规划。实施气象为农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农业生产、乡村旅游等重点领域。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做好关键农时季节气象服务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病虫害防控等精细化气象服务,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提升农业生产全过程气象灾害精细化预报能力,做好高粱、花椒、烤烟等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充分利用天气气候条件指导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进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农业气候好产品认证。(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农业农村局、县烟草专卖局,各乡镇<街道>)
11.提升“气象+”赋能行业发展能力。面向重点行业开展全链条气象服务,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围绕习水酱香白酒产业,开展赤水河流域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助力以习酒、茅台和义兴为代表的习水酱香白酒产业提质升级。加强习水酱香白酒工业园区防雷、防汛安全工作,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报预警服务,有效保障酱香白酒企业生产安全。共同开展以高粱为重点的坝区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强化能源保供气象保障,开展电力生产、科学调度以及电网安全运行精细化气象服务。将气象设施建设纳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完善交通气象业务体系,提升恶劣天气交通安全处置和运营管控气象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工业和能源局、县供电局、县交通运输局、各乡镇<街道>)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
12.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强气候承载力评估,强化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以及重点城镇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面向能源转型,开展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评估和科学论证。(县气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工业和能源局、市生态环境局习水分局,各乡镇<街道>)
13.提高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能力。立足资源禀赋,推动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开展大娄山山脉避暑气候生态走廊建设,助力习水飞鸽生态旅游景区打造避暑旅游特色小镇,创建气候宜居美丽乡村。推动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围绕不同季节特点,策划研发趋利增值型旅游气象服务产品。(县气象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文化旅游局,各乡镇<街道>)
(五)加强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14.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气象科技创新纳入全县科技创新工作统筹,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拓展天气观测网功能,统筹应用社会化观测资源,加强数据资料管理。以信息化为基础,建立集约化气象信息业务、管理体系,构建和发展智慧气象,实现观测智能、预报精准、服务高效、管理科学的气象现代化发展模式。完善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现代天气业务。在气象灾害防御、生态气象保障、应对气候变化、人工影响天气等重点领域,加强核心技术研发。加强全方位开放合作,推动气象行业内、部门间、气象与相关行业间的技术、平台、人才和项目合作交流。(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科技与大数据局,市生态环境局习水分局,各乡镇<街道>)
15.加强气象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气象干部交流学习、锻炼成长的培养机制,将气象干部纳入县委党校有关培训计划,探索开展气象干部与地方横向交流学习机制。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业务进步、服务提升和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支持气象科技人员申报县级高层次人才计划。(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气象局、县科技与大数据局,各乡镇<街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各乡镇(街道),县直有关工作部门要将气象高质量发展纳入相关规划,细化工作落实措施,优化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对实施情况的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委编办、县发展和改革局、各乡镇<街道>)
(二)加强统筹规划。各有关部门要统筹实施气象设施布局和建设规划,应急、水务、农业农村、乡村振兴、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等部门要把气象设施纳入相关专项规划和工程项目,推进气象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共建共享,实现气象服务供需适配、主体多元。(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发展和改革局、县气象局、各乡镇<街道>)
(三)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落实双重计划财务管理体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加大地方配套资金投入力度,鼓励部门、企业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或购买气象服务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共同推动习水气象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县财政局、县发展改革局、县气象局,各乡镇<街道>)
(四)加强法治建设。依法保护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严格实施公众气象预报、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统一发布制度。规范开展防雷安全、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气象信息服务等活动。(责任单位:县气象局、县司法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各乡镇<街道>)
习水县人民政府
2023年12月7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