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暖阳。一路向西。
从遵义主城区出发,驱车驶往蓉遵高速习水县土城,青山苍翠,峰峦起伏,崇山峻岭间,蜿蜒流淌的赤水河畔,一个古老的小镇映入眼帘,这便是习水县土城镇。
在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走进这片曾洒下英烈鲜血的红色土地,探究习水传承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汇聚发展动能,迈步新长征路上新时代发展演变的生动实践。
红色精神代代传
习水是一片红色热土,孕育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
这里,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发轫地、主战场。当年,红军从土城等地一渡赤水河,拉开“四渡赤水”序幕,并先后在习水境内一渡、二渡、四渡赤水河。“四渡赤水”,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最得意之笔”。
历史的硝烟远逝,时代的变革日新。当年红军在习水留下的红色精神、创造的传奇,彪炳青史,习水人民永远怀念和景仰。
走进习水县土城镇长征街,一座以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战役为主题的纪念馆——四渡赤水纪念馆,静静地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传承,吸引着无数游客纷至沓来,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长征精神。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展厅内,人流如织,参观者驻足凝视,抚今思昔,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在土城镇长征街居民江帮友家里,家中的两扇门板犹如宝贝一样被珍视。虽然两扇门板有9个地方被修补过,其中左边一扇还比右边一扇短15厘米,门梁上有断裂痕迹,人马踩踏过的印迹依稀可见,可这家人却始终舍不得更换。
“父亲在世时常对我讲,看到这些门板,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红军。当我们今天回顾四渡赤水这场战役时,心中依然充满敬畏与感慨。”江帮友说,每次看到当年父亲给红军渡河铺架的门板时,父亲在世时讲述的那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那一个个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仿佛就在眼前,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曲英雄赞歌,始终教育和引导后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悠悠赤水河,巍巍青杠坡。在位于习水县土城古镇的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74岁的“守陵人”廖全伦正在陵园里巡走,他弯腰抓起扫帚,边清扫落叶,边讲述红军在习水的故事。其情其景,令人动容。
青山静穆,英魂长存。陵园里,花岗岩墓碑整齐地静卧于草坪之中,红星格外耀眼。廖全伦在这里已守陵17年。或用心灵与长眠于此的红军对话,或为参观的游客讲述红军战士的故事,廖全伦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这些烈士流血牺牲换来的,我有义务把他们的英雄事迹讲述给更多人听,让大家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接续奋斗!”
长征时期,红军曾在土城古镇驻扎,至今还保存着许多革命文化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群内有四渡赤水纪念馆、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等1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也成为红色教育基地。
灰瓦房、青石阶、木门板……漫步土城古镇老街,沐浴精神洗礼。驻足“老红军何木林住居”门前,让人情不自禁。这处老屋曾是红三军团第五师教导营班长何木林的住处。如今,他的孙女何莉一家把堂屋布置成简单的展览,让参观者进去看一看、聊一聊。
“今天我们虽然远离战争硝烟,但四渡赤水战役所蕴含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何莉说,我们应该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让红色基因在我们的血液中流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
红色旅游日日新
作为习水县打造的“文化副中心”,土城镇凭借着自身独特的红色文化基因和一流的文旅体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追忆先辈、回想历史、感悟人生,在旅游市场中始终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土城镇地处川、黔、渝旅游金三角核心腹地,不仅是赤水河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黄金区域,还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宝库。在土城古镇老街一路歌行,两旁满是沉淀着历史记忆的屋场围墙、门窗隔板。走进四渡赤水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革命先辈气势恢宏的雕塑,展厅内陈列着的红色文物、观景长廊,无一不在诉说着那段惊心动魄、精彩绝伦的历史,前来参观的游客来来往往,在讲解员的动情解说下,倾听着那段血与火的交响。
土城镇是习水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创新区(红创区)的核心区域,共有17个博物馆。而四渡赤水纪念馆便是其中之一,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红创区集区、镇、馆、司、院为一体,是土城红色文化旅游工作的指挥部。近年来,红创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不断深化“千年古镇·红色土城”品牌建设,通过成立红色文化旅游工作管委会,做好文化开发、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同时,下准红色基因传承的“关键棋”,利用四渡赤水纪念馆、习水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做好文物保护、文化挖掘、开发红培课程、讲解红色故事等服务,扎实抓好红色文化培训和旅游等工作,推动红色文化旅游发展。
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红色文化教育培训2000余期13.5 万人次,完成研学培训200余期7.5万人次。2019年以来,土城景区、四渡赤水纪念馆、女红军纪念馆、宋窖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1000万余人次,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兴旺红火。
舞动红色经典,引领文明风尚。土城镇坚持以红色文化为主线,依托众多的红色文化景点、良好的生态环境,“红”“绿”结合,打造华润花海、青杠坡红色美丽乡村、小坝休闲度假乡村,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同时,加强阵地建设,发扬古镇传统文化,注重红色遗迹保护,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和文艺演出,使红色文化走近群众、感染群众、引导群众。
红色打底,以“节”引动,将红色文化与红色节日串联,举办具有特色的祭红活动、元宵节、红色故事讲述会、贵州红色旅游年等活动,同时,盘活景区闲置资源,打造古镇A区、美食一条街、酱酒一条街等建设,让业态丰富起来、老百姓参与进来,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全面提升群众精神文明素养。
四渡赤水纪念馆是感受土城红色文化的重要一站。馆内展览陈列采用文字、图片、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中央红军四次飞渡赤水河,摆脱敌军围追堵截的全过程,系统展示“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战争史。
一份份斑驳印记的文件,一件件遗留有当年战场硝烟的文物,生动记录着革命先烈英勇战斗的感人事迹,“开仓分盐”“红军门板·鱼水情深”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也让到场游客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艰辛与伟大。
如果说参观纪念馆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四渡赤水的历史,那实景演出便能带大家身临其境地触碰历史。作为创新体验型红色旅游景区,土城“四渡赤水”实景体验园以四渡赤水战役为背景,设计若干实战场景的剧本体验,让游客置身其中,真人参与四渡赤水战役的战斗场面及战斗过程,收获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旅游体验。
“场景逼真,体验感非常好!”重庆游客袁志华表示,这种形式能让孩子十分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的战斗场景,也会让他们更有共鸣和感触。
四渡赤水实景体验园工作人员赵怡表示,希望游客也能更多地参与到演出中,更深刻地去感受当年红军的战斗不易和一路艰辛,愿意更多地去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而更好地讲好遵义故事。
通过四渡赤水实景体验园与土城古镇红色遗址的动静互补、深度结合,红色旅游从“看历史”转变成“参与历史”,游客从“旁观者”升级为“亲历者”,感受焕然一新的旅游体验,进一步丰富习水红色旅游内涵。
红色事业步步高
传承红色基因、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遵义会议精神历久弥新。而90年前“遵义会议”召开后,习水成为“四渡赤水”的发轫地、主战场。“四渡赤水”作为习水干部群众耳熟能详的红色故事,激励着全县80万人民承前继后、求强图变,鼓舞习水人民在新征程上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土城最低海拔320米,是贵州赤水河谷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习水县白酒生产重要基地。漫步红色土城,贵州安酒、小糊涂仙、宋窖等一家家花园式企业掩映于绿树丛中,与当地火热的红色旅游同频共振。时代巨变令人振奋。
近年来,以赤水河为主线,习水县始终围绕白酒工业固链、补链、延链、强链,在加快企业动能转换中转型升级,在高质量发展中下好“四新四化”先手棋,县域经济增速排名跻身全省前列,县域旅游发展潜力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44位,从2020年的中国西部百强县第95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86位,入选全国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和中国县域发展潜力百强县榜单。
新时代的脚步,步履激越铿锵。
在习水县土城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前,宽阔的公路、绿色的产业、美丽的村庄,映照着革命老区的新变化。而过去的十年,则是时间的标尺,亦是发展的刻度。习水县从国家级贫困县到减贫摘帽县、全面小康达标县,再到中国西部百强县,习水县以鲤鱼跃龙门之势擘画一幅气势恢宏的画卷。
早在2015年12月,习水县向省委、市委作出“当先锋、打头阵、作示范,率先打赢脱贫攻坚战”庄严承诺:“确保按照国定标准退出贫困县序列,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
“奔赴一线,剑指贫困!”2017年8月15日,习水4000余名党员干部写下誓言,奔赴脱贫攻坚一线。仅用一年时间,该县取得最后1个贫困乡镇摘帽、60个贫困村出列、3.8万贫困人口脱贫的阶段性胜利。
越到最后,“骨头”越难啃。当“攻下贫困”军令再次响彻习水大地,全县党员干部奔忙在一线,实行最严的制度铁规,展开凌厉攻势,补齐短板弱项,确保以最优的扶贫效果摘掉从1994年就戴在头上的“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帽子。
2018年9月21日,省政府发布通告,同意习水退出贫困县序列。这让习水县沸腾,干部群众奔走相告。
红色精神传承,志在百姓民生。这些年来,习水县各项民生指标不断改善、各项民生事业不断繁荣发展。2019年,习水县以小康实现程度97.7%的成绩顺利通过省级同步小康创建达标验收。2019年12月,习水县如期全面消除绝对贫困。2020年,习水县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并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
九十年披荆斩棘,九十年栉风沐雨,九十年沧海桑田。可以告慰革命先辈:当年红军穿着草鞋走过的习水,流血牺牲长眠于此的习水,已经成为你们当初革命所盼望的发展热土、幸福家园。进入新时代,习水举全县之力攻克贫困堡垒,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综合竞争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百亿元大关,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领跑全省,成功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今天的习水,人民幸福指数逐年提升。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成为发展最动人的乐章。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今,红色习水激励全县80万人民正朝着新的奋斗目标,深入实施“酒旅并举·富民强县”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深化“七个习水”建设,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力争创中国百强县,牢记殷切嘱托,勇担使命,踏着奋进的鼓点,迎着时代的浪潮,书写习水更新更美的壮丽篇章。
记者:罗利飞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其伦
一审:张 川
二审:胡 旭
三审:罗 俊
终审:向小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