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长征?毛主席曾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在习水转战62天,期间,他们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他们书写标语、表演文艺节目宣传党的政策,他们打土豪,开仓分盐,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展现了红军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留下了满载岁月痕迹的历史文物。今天,【重温四渡赤水,追寻红色足迹】栏目组来到土城找寻那段鱼水情深的红色记忆。
1935年1月29日凌晨,中央红军主动撤出青杠坡战斗,由周恩来负责亲自指挥在赤水河上架好三座浮桥,从土城的浑溪口、蔡家沱,元厚等渡口西渡赤水河。架设浮桥急需的船只、木板、纤绳等材料都是当地老百姓自发捐出,甚至还卸下了自家的门板,找来木料,扛到河边,主动帮助红军搭建浮桥,使红军迅速渡过赤水河摆脱困境。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可以看到几块门板,包括一对正门门板,一扇为厨房小门,材质均为杉木,呈现老旧的褐色,部分地方还有修补;这套文物是红军一渡赤水时用来搭浮桥的门板。
“当年红军在土城一渡赤水时,老百姓就取下家里的门板给到红军,帮助红军搭设浮桥,摆脱被动,一渡赤水。除了展柜里展出的实体文物,红军留在土城的标语墙和宣传画也格外醒目,红军标语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宣传方式,这些标语分布多数量广,形式丰富。”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王静说道。
赤水河盐运文化陈列馆,是当年中央红军开仓分盐的旧址——土城盐号,它始建于清晚期,坐南向北,是石、砖、木结构的四合天井,正厅设交易柜台,两侧有甲、乙、丙、丁四个盐仓,是赤水河畔一个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盐号。
贵州不产盐,老百姓吃的盐主要来自四川。因路途远,运输难,食盐成为贵州人民最稀缺的物品,而贫苦百姓因为买不起盐,缺盐少盐的现象非常严重。
“赤水河是川盐入黔的主要通道,由于赤水河滩多滩险,运盐船队从四川合江到赤水至茅台要四易其舟,所以盐河集镇都建起了盐号,用于囤积食盐。中央红军进驻土城后,了解到当地百姓吃盐困难,有的‘干人’(注:读音gān rén,汉语词语,是方言,意指穷人。)已经断盐一两个月,便决定打开盐号,将盐商囤积的盐巴分发给穷苦百姓。”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王静说道。
10封泛黄的书信,他珍藏了56年,见证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2019年,74岁的张德高老人尽管有诸多不舍,还是决定将老红军黄万先及后代写给他爷爷张先安、父亲张志贤以及他自己的10封书信,捐赠给四渡赤水纪念馆收藏,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
据张德高老人向记者介绍,老红军黄万先在青杠坡战斗中锁骨被打断,英勇负伤。红军撤离后,他的爷爷张先安发现了昏迷中没来得及随部队一起撤离的黄万先,并把他带回家养伤。不久,反动民团分子听说张先安家住着一位红军伤员,便要跑来杀害黄万先。在与周围几十位百姓合力保护下,救下了红军伤员黄万先。因担心反动民团分子的追杀,他的爷爷和爸爸把黄万先背到家背后山岗上的密林中,藏进了没有埋人的空坟里,每日送水送饭,渐渐地,黄万先的伤有了好转。
养伤一年多后,黄万先辗转回到了福建省武平县老家。之后,黄万先多次给张先安写信表达感谢,都因地址错误石沉大海。直到1965年,张先安才收到黄万先寄来的第一封信,自此,黄万先与张先安一家人频频书信往来,深情厚意,跃然纸上。
红军在习水期间,严格执行“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要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做到纪律严明、买卖公平、借物要还、损坏要赔。
在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展柜里,静静躺着一套组合文物——二个铜板与碎陶罐,这套文物属国家一级文物,文物的背后讲述的是当年中央红军和二郎坝赵老汉家的动人故事。
“1935年2月19日,红军二渡赤水转移途经习水县二郎坝,在这个小村子里,赵老汉有三个儿子,大儿子二儿子都被抓了壮丁,只剩下16岁的小儿子赵其志,一天晚上,红军敲开了赵老汉的门,想借他家的锅烧水,得知是分盐打土豪的红军,赵老汉欣然答应,第二天一早,红军战士把锅还给赵老汉时,看到赵老汉的水缸没有水,便主动提议帮他挑水,进门时不小心打破了门后面的陶坛,尽管赵老汉一再说没有关系,红军战士拿出仅有的两枚铜板递给赵老汉说,打烂百姓的东西就要赔,这是红军的规矩。在红军走后,赵老汉对儿子说这是仁义的队伍啊,并用竹条将坛子框起来,两枚铜板终生也没舍得用。”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王静向记者介绍道,直到2003年,赵奇志将这两枚铜板和破陶坛捐给了四渡赤水纪念馆珍藏。
记者手记:文物无声,历史有魂。89年过去了,不论是纪念馆展柜里的陶罐、钱币、架设浮桥的门板,还是赤水河岸盐号旧址,这些文物遗址不仅见证了红军血与火的革命历程,也架起了人民军队和老百姓之间信任的桥梁,向后世人们无声的诉说着红军和老百姓鱼水情深的故事。
一审:张 川
二审:胡 旭
三审:罗 俊
终审:向小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