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杠坡战斗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役的发端之战,站在青松翠柏间的青杠坡战斗遗址,仍能回想起那段血与火的历程,感悟和体会革命先烈在逆境中坚守的初心和使命。89年过去了,这片红色土地如今是什么模样呢?今天,【重温四渡赤水 追寻红色足迹】栏目组把镜头聚焦到山脚下的这个村子,一起感受红色青杠、绿美田园。
沿着蜿蜒的公路前行,便抵达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村庄——土城镇青杠坡村,沿着村道步入村子,依山傍水、满眼青绿,红色文化与田园风光汇聚,资源整合呈现出的迷人风采,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前来打卡。
2021年青杠坡村作为全省23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之一进行打造。近几年,聚焦“红忆青杠 绿美田园”的发展定位,相继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贵州省民主法治示范村”“贵州省乡村旅游重点村”“遵义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
“根植红色血脉,青杠坡村2021年规划实施的红色研学中心建设、红色文化人居环境整治、议事大院、污水生态化复合处理设施等15个红色美丽村庄改扩建项目已全面完工。”青杠坡村党支部书记易松说道。
在红色美丽村庄的打造过程中,青杠坡村通过挖掘红色资源,根植红色血脉,夯实基层堡垒。加强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村级干部,选优配强驻村第一书记,实现“人”与“村”优势互补,做到精准选派、精细管用,开展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工作。
“自2016年,我们单位对接帮扶青杠坡村开始,就围绕产业发展、医疗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帮扶,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加快推进红色美丽乡村各项项目实施。”青杠坡村驻村第一书记姚霞说。
仲夏时节的青杠坡村,远处青山如黛,近处楼房错落有致,新建的休闲广场、畅通的水泥路面、鲜明的绘画墙,将一幅环境优美、和谐幸福的美丽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青杠坡村融合乡村风俗人情文化、地理生态文化,制定村庄规划,整合东西部协作、省、市、县等各级项目资金,突出垃圾分类、污水处理、防火安全等多方面,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我们结合青杠坡村实际,推动‘闲’资源变‘活’资产,把群众的‘需求清单’变为‘项目清单’,围绕党建、红色文化传承、产业提升、集体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57个项目。”青杠坡村党支部书记易松向记者介绍。
随着村容颜值的提升,发展的内核也在不断充盈,青杠坡村借助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资源禀赋,打好“红色牌”,念好“绿色经”,推动红色旅游和绿色生态融合发展,努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开发了“一村一品”柚子产业,建设100余亩高标准柚子基地,以“专业党支部+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红军柚2300亩,樱桃、枇杷等精品水果400余亩。2021年以来,全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230万元,积累613万元。2023年底,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约350万元。
同时,采取集中教学、现场指导等模式,培养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群众代表,聚焦群众需求、群众参与,变“政府主导”为“群众共建”,建设宜居宜游“和美乡村”;创新“党建+议事大院”模式,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作用,最大限度提升人民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
走进青杠坡村“村情展示馆”,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红色元素的浮雕墙,馆内的一件件物品、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青杠坡村的文化底蕴及发展变迁。
“围绕红色美丽村庄建设,青杠坡村合理利用红色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文化阵地,修缮青杠坡战斗遗址、红军医院纪念馆、何木林疗伤处等红色遗址、场馆,打造红色教育基地。我们组织青杠坡村党员和群众代表,宣讲青杠坡战役和青杠坡红色故事,并开展红色宣讲员现场培训。”青杠坡村党支部书记易松表示,下一步,还将盘活闲置资源,打造30亩蔬菜基地,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漫步于蜿蜒整洁的村道,一阵微风拂过,蜜柚林沙沙作响,仿佛是历史的回音在耳畔激荡。如今的青杠坡村,办公阵地提档升级、文化广场点亮精神家园,和美乡村焕发新颜,建成的村情展示中心,助推红色文化挖掘、保护及传承,彰显美丽村庄红色主色调、群众新气象、干部新风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