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晨光洒向习水县桑木镇土河村,千亩荷塘泛起粼粼金光。木栈道上游客漫步,苗家小院炊烟袅袅。村头广场上,一群身着红苗服饰的研学团队正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这幅灵动秀美的“晨光苗寨”图景,正是土河村五年过渡期交出的精彩答卷。
俯瞰土河村。
五年前,这里还是国家级一类贫困村,178户828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如今,这个海拔1280米、森林覆盖率超85%的汉苗彝共居山村,已实现从深山贫困村到国家3A级景区的华丽转身,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美乡村之路。
荷塘上的木栈道,游客在跳舞娱乐。
美丽的蝶变始于科学规划。土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母仕勇站在乡村振兴规划图前介绍说:“近年来,我们紧扣红苗文化和千亩荷塘资源,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吃上‘生态饭’。”
研学团队在自然谷体验苗族特色文化“竹竿舞”。
2019年习水县脱贫摘帽后,土河村抢抓机遇打造旅游景区,重点建设千亩荷塘和红苗风情园,将农旅产业深度融合,实施田园景观再造,成功创建乡村振兴省级试点村,村容村貌和服务功能焕然一新。
每到夏季,到土河避暑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土河的风”如今成了金字招牌。盛夏时节,凉爽的微风拂过荷塘,迎来大批川渝地区避暑客。秋分前夕,民宿业主罗太东刚送走最后一批四川游客,就忙着打扫庭院。“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他感慨道,“我家民宿每年夏季净赚2万多元,大伙儿在和游客接触中养成了讲卫生、重礼仪的好习惯,邻里关系也更和睦了。”
研学团队正开展文化体验活动。
乡风文明提升带来实实在在效益。优美环境吸引贵州自然谷研学公司入驻,今年上半年就接待研学团建队伍1万余人次。苗绣手工、农耕体验等课程备受青睐。
“悦享21℃清凉·探秘荷塘苗乡”文旅盛会在土河村举办。
2024年夏季“悦享21℃清凉·探秘荷塘苗乡”文旅盛会的举办,更让土河村旅游火上加火。目前全村85户已改造民宿,盛夏时节一房难求。去年七夕踩山节期间,3天接待游客4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芦笙舞、嬢嬢篮球赛、星光篝火晚会等精彩活动,既展示红苗文化魅力,更彰显土河从“环境美”到“发展美”的全面跃升。
贵州自然谷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现在村里的群众精气神足了,增收信心强了,创业激情高了!”母仕勇说。如今的红苗文化体验区、研学基地和荷塘观光带串珠成链,零散资源变成“聚宝盆”。
篝火晚会。
除了乡村旅游,现代农业产业也成为土河乡村振兴“金色引擎”。在贵州清菇娘农业科技园里,村民韩天财一边整理菜畦一边说:“智能大棚和物联网监控让产量品质大幅提升。我一年能挣两万元,还能在家照顾老小!”目前,园区已稳定吸纳20多名村民就业,季节性用工超200人次,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土河村干净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
五年的过渡期即将收官,土河村实现了从贫困山村到国家3A级景区、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创业、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精彩蜕变。这个多民族共居的村庄,正用生动实践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书写着“土河不土”的新时代故事。
记者:罗利飞 谢永恒 王玺(见习)
一审:张 川
二审:胡 旭
三审:罗 俊
终审:向小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