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乡
无障碍浏览
 | 
关怀版
返回上一页

双龙乡党政综合办公室 关于印发《倡导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 2022-10-31 09:11 字体:[]

倡导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

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关于开展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活动的意见》(全爱卫发〔2021〕4 号)精神,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实施,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增强健康理念、提升文明素养,不断提升双龙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现就在全乡倡导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有效改善城乡环境卫生状况,提升群众防病意识和健康素养,形成全民参与健康治理、群防群控传染病的良好社会局面,引导全乡人民增强健康理念、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自觉做文明生活的倡导者、时代新风的传播者、美好环境的捍卫者、健康双龙的建设者,多维度、全方位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进一步提升全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二、主要内容

(一)讲文明。树立文明卫生意识,养成勤洗手、常通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公共场所不吸烟、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保持社交距离、注重咳嗽礼仪、科学佩戴口罩等良好习惯,倡导餐桌文明,推广分餐公筷。

(二)铸健康。培养自主自律的生活方式,注重合理膳食,食物多样搭配,减油减盐减糖,拒食野生动物。坚持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及早戒烟,远离二手烟,少饮酒不酗酒。重视心理健康,保持平和心态,及时调节负面情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生活规律,充足睡眠。定期体检,发现不适及时就医。

(三)守绿色。动员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倡导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自觉践行绿色生活。倡导群众增强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社区和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净化,打造绿色整洁人居环境。

(四)重环保。推行垃圾分类,绿色低碳出行。切实增强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引导群众争做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践行简约适度生活,树立爱粮节粮等意识,拒绝“舌尖

上的浪费”。保护野生动物,拒绝购买野生动物制品。倡导群众

更多使用环保用品,减少一次性餐具和塑料产品使用。

三、推进措施

(一)文明健康促进行动

1.倡导公筷公勺。以“推行公筷公勺,共建文明餐桌”为主题,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在会议、培训、公务接待中实行分餐制,无分餐条件的带头使用公筷公勺。倡导餐饮行业配备标识清晰的公筷公勺,引导提醒消费者正确使用。倡导家庭在日常用餐、节庆聚餐中使用公筷公勺,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的饮食习惯。

2.拒绝滥食野味。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营造遵守法律法规,自觉保护、拒食、拒售陆生野生动物的社会氛围。加大对集市、餐饮行业督导检查力度,防范销售、滥食野生动物所引发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引导群众增强生态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积极倡导文明饮食,摒弃“野味滋补”的观念,坚决杜绝食用陆生野生动物的陋习。

3.深化光盘行动。发挥餐饮行业主体作用,加大理性消费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合理点餐、剩后打包。继续深入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食堂节约行动,带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减少“舌尖上的浪费”。加大公益宣传力度,持续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主题宣传活动,巩固行动成果。

4.提倡合理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减油减盐减糖,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不喝生水,不吃生食,培养自主自律的生活方式,注重合理膳食,食物多样搭配,营养均衡。

5.促进健康生活。树立健康责任意识,坚持适量运动,保持健康体重。远离二手烟,少饮酒不酗酒。重视心理健康,保持平和心态,及时调节负面情绪,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睡眠。定期体检,发现不适及时就医。

6.树立卫生意识。强化卫生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禁止吸烟,勤洗手、常通风、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定期开展卫生大扫除、保持社交距离、注重咳嗽礼仪、科学佩戴口罩等良好习惯。

(二)环境卫生提升行动

7.创建卫生家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健康乡镇、健康村居创建为抓手,广泛宣传普及健康常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坚持宣传教育、行政管理、社会监督相结合,坚决杜绝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公共场所吸烟、不文明养犬等行为,从源头上防控疾病传播,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卫生环境。

8.推进垃圾分类。加大生活垃圾管理法律法规的公益宣传力度,切实增强群众垃圾分类意识。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普及和现场指引,引导群众持续精准投放垃圾,养成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良好习惯。倡导集约、节约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

9.深化“厕所革命”。乡公共厕所规划布局合理,数量、间距、类别、功能等符合《公共厕所卫生规范》(CJJ14-2016)等国家标准,管理规范、免费开放、方便群众使用。统筹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95%以上。

(三)文明出行倡导行动

10.倡导文明旅游。加大文明旅游宣传力度,增加文明旅游公益广告。抓好文明出游提示,克服不尊重当地风俗、乱扔垃圾、大声喧哗等不文明行为。开展文明旅游点赞活动,引导群众通过“随手拍”等形式,点赞旅途中的文明人、文明事。

11.倡导文明驾驶。加强文明交通宣传引导,普及交通法规常识及文明驾驶规范,营造安全文明驾驶的良好社会氛围。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会车熄远光灯、遇轻微交通事故及时处置撤离等良好习惯,自觉抵制驾车电聊、车内吸烟、车窗抛物、城区鸣笛、不系安全带等不良行为,坚决杜绝酒后驾驶、违规超车、闯红灯、逆行等危险驾驶行为。

12.倡导有序出行。加强道路交通法规常识宣传,增强群众日常出行的法规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倡导行人在通过交通路口时遵守交通规则,走斑马线、不闯红灯、不跨越护栏等。倡导自行车骑行者不逆行、不挤占机动车道、不乱停放。

(四)绿色生活普及行动

13.践行绿色消费。加强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普及,鼓励群众在日常购物中选购绿色、环保、可循环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纸杯、塑料袋等制品。倡导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做起,养成简约适度的消费习惯。倡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践行绿色消费,提高绿色办公用品使用比例。

14.鼓励低碳出行。加强绿色出行主题宣传,积极倡导“能走不骑,能骑不坐,能坐不开”的出行理念,引导群众优先选择步行、骑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鼓励拼车或共用交通工具,养成低碳环保的出行习惯。

(五)移风易俗深化行动

15.倡导文明节庆。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新风,广泛组织开展各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群众性节庆文化活动,增强仪式感和凝聚力。丰富中国传统节庆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引领,激发群众的道德情感和家国情怀。坚持崇俭拒奢,反对铺张浪费,倡导电话、网络问候祝福。倡导文明过节,抵制封建迷信,拒绝“黄赌毒”活动。

16.改革婚丧礼俗。深入开展家庭家教家风主题教育活动,深化文明家庭创建,把“改陋习、树新风”纳入村规民约修订之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抵制“天价彩礼”、大操大办,破除铺张浪费、薄养厚葬、人情攀比等不良习俗。

(六)文明娱乐规范行动

17.推行文明健身。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倡导居家健身,鼓励有条件的单位部门,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等节假日,组织开展登山、郊游等健身运动,增强公民身体素质。规范广场舞等群众健身活动,防止出现挤占场地、噪音扰民等现象。完善全民健身文明公约,引导群众爱护健身设施,保护公共环境。

18.规范文明观赏。健全文明观赏引导制度,完善公共文化设施文明行为指引。根据电影放映、文艺演出、文化展陈、体育赛事等不同活动特点,通过事前宣传、事中劝导、事后处罚等形式,引导观众克服拥挤插队、大声喧哗、接打电话、追打嬉闹、丢弃杂物、嘘喝倒彩、污损展品等文明失范行为。

19.倡导文明上网。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引导网民文明上网,遵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远离不良网站,防止网络沉迷。加强网络道德环境建设,引导网民自觉抵制网络欺诈、色情、低俗、暴力等有害信息,反对造谣传谣、网络暴力等行为,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四、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倡导和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作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列入本单位(部门)重要议事日程,制定本单位(部门)及分管领域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具体工作计划并抓好贯彻落实,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二)强化示范带动。全乡各文明村居、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要迅速行动、率先垂范,努力提供更多经验借鉴。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和志愿者,带头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理念,带动全社会提升文明素质,弘扬时代新风。

(三)强化宣传发动。充分利用音箱、小喇叭、宣传栏、广告牌、标语、新媒体等手段,面向公众加大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宣传力度,营造全民关注健康的社会氛围;刊播科普文章和视频等,深度挖掘群众身边自觉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好人好事、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及时曝光滥食野味等不文明、不健康、不卫生行为,营造追求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舆论氛围。

(四)强化工作实效。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聚焦群众普遍关切、社会反响强烈的痛点难点问题,精准施策,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增强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五)加强工作总结。把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确保常态长效推进。各村(社区)、单位(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好此项工作,并将相关工作资料(如工作方案或计划、总结、制度、有关工作通知、会议记录、签到册、图片、视频等)报送到乡公共事务服务中心,联系人:余金湾,联系电话15761681319。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