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临街道办事处
无障碍浏览
 | 
关怀版
返回上一页

“煤城”变“绿城”——马临街道经济转型向绿探索实践

发布时间: 2024-12-05 16:17 字体:[]
  过去,习水县马临街道(昔日称“马临工业经济区”)依煤而建、因煤而兴,是集煤炭产业、水泥生产、磷肥生产等为主的工业重地,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乡镇。长年的煤炭开采,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对马临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再到后来的企业转型、改制或淘汰后,产能过剩、就业困难、环境恶化、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一度曾是马临街道的真实写照,也成为了马临人民的心头之痛。

面对困局,马临出路在哪?怎样破局?如何转型?面对时代之问,以往鉴来的马临街道书写了一张又一张优秀答卷。近年来,马临街道顺应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特色种养殖业等绿色产业,闯出了一条涅槃重生的产业转型之路。如今,马临街道牛羊成群、山绿水清,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当地的独特优势和靓丽品牌,生态畜牧业兴旺发展、特色种养业多点开花、和美乡村增“颜”提“质”,昔日“煤城”逐渐变身成为了习水南大门的“绿城”。

突破!生态畜牧业兴旺发展

汽车驶过蓉遵高速公路柑甜下道口,几公里后便来到马临街道庙坪村麻羊养殖大户邓以刚的羊舍,来到这里满目绿色,远远就有羊儿“咩咩”声传来。

“我们本地喂养的黔北麻羊肉质细嫩,加工成羊肉后味道鲜美,在北上广地区市场一路走俏。”邓以刚在圈舍里一边忙碌一边跟记者自豪地分享。

在很久以前,“马临羊肉”便早已声名远扬,慕名前往马临当地品尝的客人,无不对马临红烧羊肉交口称赞。这里养殖的黔北麻羊是贵州省三大优良的地方品种之一,因其肉质紧实、肉质鲜嫩、膻味轻,广受消费者青睐。

立足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近年来,马临街道通过“龙头企业+大户+农户”的模式,加大投入、强化基础、培育基地,大力发展以黔北麻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紧密高效的产业发展集群,养殖效益稳步提升,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实现转型。

说起经济转型发展,马临街道富兴牧业负责人赵文金发展麻羊产业就是马临人敢于突破自我、勇于尝新的生动例子。10多年前,靠着煤矿开采起家的他,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在沔山村修建了1万多平方米的羊舍,历经10余年发展,富兴牧业现建成四个养殖基地,包括黔北麻羊国家核心育种场、保种场、选育场和商品羊育肥场,总计28栋圈舍,麻羊存栏量7300只。

十几年前的马临,最挣钱的产业是开煤矿,大家收入是上去了,但山上树木少,路上灰尘大,也让马临人苦不堪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马临的煤矿经过几轮整合关闭后,目前仅剩下5家。再次思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马临,把生态放在了第一位。

立足山地特征,依托生态优势,马临街道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上了种草养羊、养牛,种植蔬菜、精品水果的新路。“生态畜牧业和山地高效农业是我们马临这几年新的产业支撑,也是未来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马临街道办事处主任陈均说。

转型!特色种养殖多点开花

冬日时节,走进沔山村吉吾马桑菌培育基地,基地负责人余吉吾正忙着转运原料、制作菌棒、高温消毒杀菌……现场井然有序。

“沔山村的海拔、气温和土地都适应种植马桑菌,我们对这个产业信心十足。”沔山村吉吾马桑菌种植基地负责人余吉吾介绍,马桑菌种植是在每年的9月、10月进行,采摘时间可持续到来年4月,再过一周,种植基地的马桑菌即将大量新鲜上市。

据了解,人工栽种的马桑菌周期短,效益高,用工时间可达8个月。该基地今年种植了6万棒马桑菌,每根菌棒大概可以采摘鲜菌1斤左右,产量预计在7万斤,按照市场价每斤30元计算,产值预计在200万元左右。

近年来,马临街道沔山村依托临近县城、交通便利、土地资源等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整合资源,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采取“支部+合作社+大户+农户”的方式发展了肉牛、高粱、“稻田+”、马桑菌、油菜等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沔山村党支部书记吕相高:“下一步,沔山村将在巩固发展农业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动宣传,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更多老百姓增收致富。”

产业兴则乡村兴,沔山村绿色产业发展是马临街道近年来实施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今,在马临街道,一个个现代化、标准化的养殖场、种植基地星罗棋布,一幅幅种养殖业蓬勃发展的美丽画卷尽收眼底。

更新!乡村新画卷增颜提质

马临街道,十几年前名为马临工业经济区,是当时习水县的煤炭资源核心区,煤炭开采业如火如荼。

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马临开始出现地质灾害,地层塌陷,水位降低,环境破坏。马临街上长期粉尘漫天,空气污染严重。在工业经济独占全县鳌头的同时,马临的脏乱差也备受诟病,美丽的乡村环境成为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心中向往。

心中有理想,脚下有力量。2017年起,在脱贫攻坚的紧锣密鼓声中,马临街道的水电路房讯欠账一一被补齐。紧接着对集镇老街实施白改黑,棚户区改造和集镇管网改造,所有管网一律入地,实现雨污分流。马临,不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而是街道整洁,房屋齐整,焕然一新,井然有序。从蓉遵高速柑甜下道口——212国道沿线及市政主街道,100余盏路灯熠熠闪光,200余棵绿树相映成趣……

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马临街道从美丽乡村建设中获益,在山水田园间逐渐蹚出一条“幸福路”。

马临街道沔山村距离县城5公里,森林覆盖面积68%,常年平均气温23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近年来,沔山村充分发挥其独特的气候和环境优势,致力于发展避暑旅游产业,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目前,全村共发展民宿68家,接待床位840张。

“我们现在的客人有来自广州、湖南、福建、泸州、重庆等地,每年夏天,我家民宿的7个房间都会有客人提前预定,2个月的时间收入3万多元完全没问题。”杨登友是沔山村村民,经营着一家名为逸雅居的民宿。据他讲述,以前村里很多老乡收入主要来源是在煤矿上班,现在好了,群众在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还搞起了乡村民宿,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也让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越来越足。

立足优势资源,开启绿色发展,聚焦生态畜牧业、特色种养殖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快速推进经济转型,昔日“黑煤城”,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马临街道正逐渐变身“新绿城”。

崭新的马临,洗净蒙尘,亮出丽姿,向新前行……


记者:罗利飞 谢永恒 何小露  王烨  姚瑶

一审:张 川

二审:胡 旭

三审:罗 俊

终审:向小东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