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日的暖阳洒满赤水河畔的土城古镇,青石板路上少了喧嚣,多了份与历史对话的静谧。这场以“红色养心”为主题的黔行,在青杠坡的风声、纪念馆的文物与伟人住居的旧物中,让信仰的力量变得可感可触。
▲游客们在宏伟雕塑前驻足观赏、拍照留念。
秋日的青杠坡战斗遗址,像是被时光按下了“暂停”键。三角梅肆意泼洒着紫色花瀑,簇拥在红军烈士纪念碑旁。沿着宽阔的石阶缓缓向上,松柏苍翠,青山肃立。目光尽头,纪念碑如一把利剑刺破天际,1935年,中央红军在这片山谷里,打响了四渡赤水的“开篇之战”。
▲在青杠坡战斗遗址,沿着宽阔的石阶缓缓向上,松柏苍翠,青山肃立。
行至墓区,一座座灰白墓碑整齐排列,碑顶的红星与碑身的姓名,在秋风吹拂的寂静里,重若千钧。在青杠坡写下的“信仰答卷”,直到今天,仍在以静默而震撼的方式,让这段历史变得可感、可触、可思。
▲土城青杠坡战斗遗址林立的烈士墓碑。
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四渡赤水纪念馆是感受红色文化的必到之处。馆内展览陈列采用文字、图片、实物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生动再现了中央红军四次飞渡赤水河,摆脱敌军围追堵截的全过程,系统展示了“四渡赤水、出奇制胜”的战争史。馆内,柔和的光线透过玻璃窗照亮展品。红军搭浮桥用的门板、破陶罐、感谢书信等文物,与动态影像共同还原着“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壮阔场景。从一渡赤水的果断转向到四渡赤水的出奇制胜,馆内5000余件文物不仅见证了红军血与火的革命历程,也是军民鱼水情深的重要见证。在这里,“灵活机动、实事求是”的精神愈发具象,信仰的力量在细细品读中扎根心底。
▲四渡赤水纪念馆展柜里的红色文物。
逛完场馆,漫步古镇石板街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伟人的住居还保留着当年的原貌。木质结构的老屋褪去了浮华,桌上的油灯、床上的被褥,无声诉说着领导人在战火中运筹帷幄的日夜。这里没有拥挤的人潮,指尖抚过斑驳的窗棂,便能与那段峥嵘岁月隔空相望。
▲游客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感受3D立体文物。
女红军街上,秋日阳光透过雕窗洒下。当年女红军们歇脚、整理行装的老屋,如今推开了门成为美食飘香的商铺。座椅上,几位居民正悠闲洽谈。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松弛在此交融,红色记忆从未远去,正顺着老街的脉络,在寻常日子里静静流淌。
▲坐落于土城古镇的女红军纪念馆。
在土城镇,还建有讲述731位女红军英勇事迹的女红军纪念馆、介绍红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红军医院纪念馆等红色场馆,形成红色博物馆群。每到一处,都是与历史的深度对话,这些红色故事,不再是书本中的字句,而是展柜文物、老街旧址中,实实在在触摸到的信仰温度。
▲女红军纪念馆的红梅凌霄厅,多媒体照片墙上滚动着老红军们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
秋日的土城,不用挤人潮,不用赶行程,只需要慢慢逛、静静听,就能在红色印记里感受信仰的力量,在松弛的时光里收获内心的平静。
记者 刁苓沙 王 玺
一审:张 川
二审:胡 旭
三审:罗 俊
终审:向小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