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无障碍浏览
 | 
关怀版
 | 
中国政府网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遵义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乡镇动态
凉风徐徐到习水 | 寨坝龙凤山庄:北纬28°的生态馈赠与文旅致富样本
字号:

寨坝镇与重庆綦江区、江津区相邻,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25℃的夏季平均气温,成为重庆主城两小时经济圈的“避暑后花园”。每年盛夏,超过10万人次的川渝游客涌入这座山间小镇,避暑经济激活了生态价值,催生了独特的“清凉经济”。

蓝天、绿林相映成趣的龙凤山庄。

龙凤山庄正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享受山间清凉,还能亲眼见证生态农业的运作。盛夏时节,记者来到龙凤山庄,看到竹林下成群的土鸡啄食昆虫,膘肥体壮的土猪悠闲进食,还有百余斤琥珀色的蜂蜜凝结着山野的百花香。这些原生态的农特产品,每年为农庄带来17万余元的收益,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亮眼注脚。

游客们开心地吃着生态美食。

“游客都特别喜欢我们的农特产品,大家吃了品尝了之后,临走时都会带一些回去,每年农特产品收益大概有17万余元。”农庄负责人母先发介绍,农特产品收益占全年销售额的60%左右。


生态闭环:从养殖到餐桌的信任链条

龙凤山庄坚持生态养殖,2000多只林下走地鸡和20余头用传统谷物喂养的土猪构成了主要的“肉品矩阵”,年出栏量精准满足游客需求。农庄油光水滑的土鸡群在竹林间追逐昆虫、悠闲漫步,这种散养模式需要比圈养多三倍的场地,却能让鸡肉紧实鲜美。“我们从不喂饲料,客人可以自己挑选,现抓现杀。”母先发的话道出了生态养殖的核心——透明化带来的信任感。

油光水滑的土鸡在竹林间啄食。

在山林下原生植被的环绕中,蜂箱错落分布,遵循“初花期进入,花期结束取蜜”的生态原则,只采集封盖成熟蜜。这种“智慧追花”模式的科学采蜜法,让年产100余斤的蜂蜜成为紧俏商品,每斤售价达150元仍供不应求。游客来避暑的同时,往往会直接认购全年产量,这种“预订制”既降低了销售风险,又让游客对农庄产品充满信任。

嗡嗡作响的蜂群。


文旅融合:体验经济重构产销逻辑

龙凤山庄巧妙地将农业与旅游结合,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每年六月至九月,每个周末的“刨锅汤”活动,避暑游客们纷至沓来,热闹极了。案板上还带着体温的现宰土猪肉,游客围坐在院坝的八仙桌旁,正等着赴一场舌尖上的盛宴——“刨锅汤”。农庄用一锅沸腾的鲜香,诠释着“肉要吃得热闹,汤要喝得鲜活”的乡土哲学,鲜美的味道也成为农庄的最佳广告。许多游客返程时专门购买同款食材,希望在家复刻“寨坝味道”。

山庄自家菜园子的生态蔬菜。

“我连续3年来这里避暑了,每年走的时候都会买些本地农产品,猪肉、土鸡、蜂蜜、笋干、辣椒等,家里人也都喜欢吃。”来自重庆江津的游客罗长碧说。

生态农产品制作的美食。


致富样本:小农庄里的乡村振兴密码

龙凤山庄的成功是寨坝镇“旅游带动农业”战略的缩影。该镇通过完善避暑旅游地产区农贸市场、业主农场配套设施,成立农特产品供销合作社等行动,将避暑旅游地产87%的入住率转化为农特产品消费力,形成“住得舒心——玩得开心——吃得放心——买得安心”的消费闭环。

龙凤山庄“土货”展示区。

17万余元的年收益背后,是更深远的社会效益。龙凤山庄旺季时临时雇用周边农户,人均月增收3000元以上。从自家的“菜园子”到乡村振兴的“钱袋子”,寨坝龙凤山庄的实践证明,当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绿水青山就能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龙凤山庄优美的环境。

那些在林间奔跑的土鸡、憨态可掬的土猪、嗡嗡作响的蜂群,不仅产出优质农特产品,更编织着寨坝群众的幸福图景——这或许就是北纬28°最动人的风景。 

记者:李富美  胡  倩

一审:张 川

二审:胡 旭

三审:罗 俊

终审:向小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