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杠坡,距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东北约3000米。这里是土城北面的天然屏障,主峰白马山与莲花山对峙,形成一个葫芦状,其关隘地形特殊,乃兵家必争之地。
遵义会议后,为了避开敌人的合围,中央决定向四川进军。1935年1月19日起,红一、三、五、九军团分三路先后从遵义、桐梓、松坎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前进。中革军委把攻占土城作为实现北渡长江、进而“赤化四川”战略的第一步。
1935年1月27日,中央红军各部陆续到达习水土城。此时,国民党川军郭勋祺、潘佐2个旅4个团(实为6个团)尾追而来,并与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交火。
当日,红一军团第二师在距离赤水县城10公里的复兴场展开激战,北上前进受阻;红一军团第一师在黄陂洞受阻;红九军团在赤水箭滩受阻;红军从赤水入川的大门被川军封堵,致使红一军团攻占赤水城,夺取北渡长江渡河点的计划受阻。
面对北上赤水受阻、尾敌紧逼的情况,中革军委认为,不击破敌军的堵截,红军将无法前进,而要想北渡长江,必须首先消除后顾之忧。
1935年1月27日3时,中革军委电令红一军团停止向赤水进攻,令红五军团以一个团的兵力吸引敌人,扼守青杠坡,红一军团第二师正面出击,红三军团攻其左翼,红五军团抄袭右翼。同日20时,中革军委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以红一、红九军团各一部阻击由赤水、官渡南进之敌,集中主力歼灭诱进至青杠坡之敌,解除后尾威胁,然后再全力北上,打开渡江通道。
1935年1月28日凌晨5时,青杠坡战斗打响。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及干部团向青杠坡之敌发起进攻,敌人凭借有利地形拼命顽抗。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指挥战斗,彭德怀、杨尚昆负责战场指挥。
红三军团从青杠坡南面的高简槽、黄石桥一带,红五军团从青杠坡东南面营棚顶、石高咀一带,呈扇面向川军郭勋祺部发起进攻。虽然此役中央红军主动求战,并做了伏击准备,但形势对中央红军却极为不利。郭勋祺部早已占据青杠坡、塞棚坳等制高点,凭借有利地形和优势装备,对红军的冲锋进行疯狂的炮火压制。
处于仰攻位置的红军英勇冲锋,顽强战斗,却不能突破被敌人火力网封锁的一个葫芦形隘口。红军向营棚顶主阵地发起冲锋十余次,在付出沉重代价后,终于占领了主阵地营棚顶。
1935年1月28日中午时分,正面之敌被中央红军击溃,其主力仍在顽抗,并不断派兵增援,战斗未能达到歼灭追敌的预期效果。川军廖泽第3旅先头团加入战斗,红五军团北侧阵地被突破,战况激烈而危急。此时,川军投入战斗兵力比预计的多了一倍,且援兵不断,红军已不可能歼灭青杠坡一带的敌军。在这种情况下,中革军委电令红一军团第一师继续担任钳制赤水、旺龙场之敌的任务,第二师急速返回增援。
1935年1月28日14时,红一军团第二师返回,红军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红一军团第二师从正面出击,红三军团攻敌左翼,红五军团包抄右翼。在红军的猛烈攻击下,敌军的阵地开始动摇。然而,敌军占据临时性工事和有利地形,子弹、手榴弹源源不断地补充,而红军弹药越来越少,伤亡越来越大。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革军委在土城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分析,鉴于红军进占赤水城受阻,北渡长江的计划不能实现,打掉尾追之敌的战斗未能成功,且土城东西两侧的敌人不断增加,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果断决定放弃原定在赤水地域北渡长江的计划,主动撤出战斗,改从土城西渡赤水进入川南。
会议进行时,战事也越发紧张。红一军团第二师冲至营棚顶山脊之后的凹陷地带中,就在中路吃紧之时,左侧的红三军团攻破位于猫猫岩的川军防线,占领了位于永安寺的敌军指挥部。然而,红三军团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惨烈的,第四师师长张宗逊、第十团政委杨勇受伤,一百多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
危急关头,朱德、刘伯承亲上前线指挥作战,毛泽东命令干部团发起冲锋。干部团是红军精华,都是身强力壮、富有战斗经验的年轻连排干部,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舍得投入战场杀敌的。在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的带领下,干部团的战士开始反冲锋。出敌不意的一个猛冲,打得敌人丧魂溃散。是夜,青杠坡战斗结束。
1935年1月29日,中革军委向各野战部队发出行动部署,指出我野战军拟于29日拂晓前脱离接触之敌,西渡赤水向古蔺南部西进。随即,中央红军撤出青杠坡,兵分三路,从元厚、土城渡过赤水河,此即一渡赤水。
青杠坡战斗是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进行的第一次大战,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军事领导集体指挥的一场关键性战斗。这场战斗虽然未能达到歼灭尾追之敌的目的,但及时地调整作战方向,由北渡长江改为西渡赤水,从而摆脱了尾敌,由此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的习水县土城区人民政府在曾经安葬红军烈士遗体的青杠坡上修建了红军烈士墓,以纪念在青杠坡战斗中英勇献身的红军战士。2008年1月,国务院将青杠坡战斗遗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颜卫单位: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
来源:《当代贵州》2024年第21期
一审:张 川
二审:胡 旭
三审:罗 俊
终审:向小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