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庆长假,四渡赤水纪念馆里,有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身着统一的讲解服,胸前系着红领巾,嗓音虽带着稚气,眼神却格外坚定。他们是纪念馆的“小小解说员”。
“叔叔阿姨好,接下来我要给大家讲的,是四渡赤水战役里‘跳出合围’的经典片段……”四渡赤水纪念馆展厅里,赵益萱手持笔记本,吐字清晰,眼神明亮。这位来自习水县第一小学的女孩,在纪念馆里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节日——作为一名小小解说员,为游客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赵益萱与这里的缘分,始于一次普通的参观。当她第一次站在展厅里,听着专业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述,历史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一颗名为“热爱”的种子,便悄悄落进了心里。
自2023年被正式聘为小小解说员以来,这份热爱不仅没有随时间消退,反而愈发炽烈。她虚心学习,反复打磨自己的讲解。在她的手中,有一个特别的笔记本。每一场讲解结束后,她都会诚挚地邀请游客在上面留下话语。
“小朋友讲得真棒,细节很打动人。但是讲解时语气助词有点多,头部摇晃太多次,要继续努力。”比起夸赞,她更喜欢游客们提出的问题,这些或鼓励或建议的留言,为下一次更好的开始积蓄了充足的能量。
“孩子们非常热爱这份‘工作’,愿意把课余时间和精力投入进来。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家长们都特别支持。”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周模燕介绍。这份来自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与孩子们内心的热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最坚实的后盾。
这份“红色传承”,早已不是偶然。早在2016年,四渡赤水纪念馆就开启了馆校共建模式,先后与土城镇中心小学、习水县第一小学、第七小学、海军小学签订协议,累计选拔出180多名小小讲解员。平日里,孩子们利用周末来馆培训、熟悉展览;一到国庆、五一等节假日,就化身“红色小使者”,活跃在展厅里、游客服务中心,成为纪念馆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今,国庆假期里的这些小小身影,不仅是红色故事的“传播者”,更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他们的声音或许还稍显稚嫩,但他们用热爱和专注,让那段烽火岁月,变得可感、可触、可共鸣。
记者:刁苓沙
一审:张 川
二审:胡 旭
三审:罗 俊
终审:向小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