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贵州省人民政府 | 遵义市人民政府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习水 > 习水概况 > 地理
地理

习水属大娄山系和长江流域,位于贵州省北部,东连贵州省桐梓,西接赤水、古蔺,面向重庆,背靠遵义贵阳,是贵州襟川渝、通江达海的前沿窗口。

习水县地处大娄山山系西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境内属中山峡谷地貌,地势东高西低,最高处海拔1871.9米,最低处海拔275米。

习水交通便利,习新路、习赤路、茅习路、马合路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干道,正在修建的仁赤习高速公路将成为习水交通骨干。县内通信设施齐全,程控电话、无线通讯和宽带网络覆盖全县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信息骨架网络基本全面形成。

地质地貌

地质(地层)

境内出露地层,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均有发育。依次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三叠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共9系19统31组2群。地层总厚度约9900米。

震旦系。仅有上统灯影组零星出露,最大厚度210米。

寒武系。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厚度1331-1803米。

奥陶系。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7.5%,总厚度325-500米。

志留系。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1%,总厚度393-813米。

二叠系。出露面积占总面积的9.4%,总厚度为420-620米。

三叠系。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0%,总厚度1290-1604米。

侏罗系。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5%,总厚度2929-3334米。

白垩系。出露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2%,总厚度520-900米。

第四系。仅有更新统至全新统沉积,最大厚度32米。

地质构造

处于川黔南北向构造带与北东向构造带交接的复合部,北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三沉降带的“四川盆地”相接,南与早古生代的“黔中隆起”相邻。唯燕山期末的四川运动是主要的造山运动。

经向构造体系。分布在北部及西北部与川黔两省,赤水、习水两县交界的广大地区,以近于南北向平行展布的宽缓褶皱为主,由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组成。

纬向构造体系。表层反映弱而分散,以开阔开缓的褶皱和少数断裂为特征,零星分布在北部的经向构造体系和华夏式构造体系之间。

华夏式构造体系。由一系列走向北东-西南的宽层长轴状褶皱组成,常具明显的雁列分级特征,广泛分布于中部及南部地区。

境内地质构造体系,均定型于燕山期末的四川运动。

地貌

处于近期不断隆起的贵州高原北部,在大娄山山系西北坡与四川盆地南缘的过渡地带。东部至高点黄沙岩海拔1871.9米,是境内最高峰,西部至高点蔺江梁子海拔1661米,北部至高点轿子山海拔1751米,形成三角鼎立之势。西部赤水河出境处的小坝乡河滩地是最低点,海拔275米。境内相对高差1596.9米,境内地貌,按照地势形成的外力因素与地质条件,分为三种类型。

浸蚀构造类型。面积2400.73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76.85%,主要分布在海拔275-1871米的低山谷地及中山山地地带;

溶蚀构造类型。面积446.42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4.29%,主要分布在海拔850-1600米的低中山、中中山地区。

浸蚀溶蚀类型。面积276.85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86%,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的低中山、中中山地区,并以处于分水岭地带的中山山地为主。

地貌分区

  境内地貌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按照地貌形态成因的区域相似性原则分为10个地貌类型区(含51个亚区)。海拔800米(局部至900米)以下的低山谷面积531.0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17%,坝地少,梯田、坡土多;海拔800-1200米的低中山地区(俗称半山区),面积1218.3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9%,其间的台面标高海拔950-1050米;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中山、中山地区,面积1374.5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44%。相对高差小于50米,坡度小于10度,面积大于33.33公顷的坝地有16块,总面积2083公顷,占总面积的0.7%,最大的东皇坝(含木楠坝)281.3公顷,最小的大坝寺坝34公顷,最高的土河坝69公顷,最低的儒维坝77公顷。总的地貌格局是山原、中山、低山、台地及山间坝地构成的山地结构。

  气候特征

  习水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伏旱;秋季,温度下降快,多绵雨;冬季,多低温阴雨;春季,气温回升不稳定,多夜雨;多阴雨、少日照、湿度大;局地小气候明显;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显著。 

    土地资源

土地面积为307430.07公顷。农用地面积287699.6公顷,其中:耕地58024.09公顷、种植园地2532.98公顷、林地208776.04公顷、湿地:48.74公顷、其他农用地(包含农村道路、坑塘水面、水库水面、沟渠、设施农用地、田坎等)18317.75公顷; 建设用地16666.81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工地14566.35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045.45公顷、水工建筑用地55.01;未利用地3063.66公顷,其中其他草地641.95公顷、河流水面2346.70公顷、裸土地1.89公顷、裸岩石砾地73.12公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