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亲自指挥作战的第一次战役在习水县土城镇打响——青杠坡战役。它是四渡赤水的发端之役,是共产党军事史最能展现领导人英雄气概的一幕。中国共产党后来的两代领导核心、三任国家主席、一任国务院总理、五任国防部长、八位元帅、一百多名将军,当时全部集中在一个不足2平方公里的葫芦形隘口中鏖战,战斗一度陷入的僵局,1月29日凌晨,红军从土城西渡赤水河,由此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从此,土城烙上了深深的红色印记。
1935年1月24日红一军团进占土城后,川军尾追至青杠坡与红军后卫接火。28日晨,战斗打响,由于判断敌情有误,3000多名红军英雄长眠于此。
四渡赤水纪念馆讲解员高红芳在讲解中提到,“由于情报有误错估敌人兵力分散等原因,战斗一度陷入僵局,杨尚昆的回忆录(书)当中也提到过青杠坡战斗,每个红军手里只分发到了20颗子弹,有的战士连20颗子弹都没有,大部分的战士用的是大刀、马刀、铁铲、石头和国民党军展开肉搏战,由于敌人源源不断的向土城一带赶来,为了保存红军实力,也为了甩掉敌人,1月29日凌晨红军从土城西渡赤水河,由此拉开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2002年,老红军、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题写了“青杠坡红军烈士纪念碑”碑名。随即,习水县在青杠坡战斗遗址修建19.35米高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寓意1935年。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英名。每年,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重温历史,缅怀革命先烈。不仅是青杠坡,近年来,土城镇依托其红军长征时的遗址、遗迹大力打造一大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而四渡赤水纪念馆馆群便是其中最为厚重的一笔。
四渡赤水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曹行燕同记者介绍到,“回顾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发展历程,我们一直把挖掘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历史作为我们的发展目标,以发掘地域文化为特色,建设了涵盖红色文化、古镇文化、地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群,我们也从最初的陈列面积不足200㎡的专题陈列馆发展成为陈列面积近万平方米的综合性博物馆,使土城成为远近闻名的博物馆小镇,我们将充分利用好四渡赤水丰富的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四渡赤水故事,把红军精神一直发扬下去。”
来自桂林的阳青波第一次来到土城,一来就被四渡赤水纪念馆的红军精神所触动。“今天我们从桂林过来,来到土城主要是感受一下革命先烈当时不怕苦不怕累,在长征过程中克服艰辛万难的革命精神,我们也希望今后能在工作中发扬红军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贡献一份力量。”
每年,像阳青波这样来到土城瞻仰烈士,缅怀先烈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中有学生,有老师,有党员,也有游客,土城已经成为了红色革命的洗礼之地,这也给土城的四渡赤水培训学院的诞生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