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寨镇
无障碍浏览
 | 
关怀版
返回上一页

五年过渡期 习水新答卷 | 石门村:平凡的幸福 共同的奋斗

发布时间: 2025-09-22 10:13 字体:[]

从脱贫攻坚的战场,到乡村振兴的新程,程寨镇石门村的日子却悄悄变了样。改变不是一夜发生的,却真实地写在一张张笑脸上,化在一句句家常里。

秋日的阳光洒在石门村汤家坝安置点的院坝里,金黄的新粮摊开一片暖意,村民们忙着翻晒。

秋日的阳光洒在石门村汤家坝安置点的院坝里,金黄的新粮摊开一片暖意。村民们忙着翻晒,偶尔搭话的间隙,还能听见谁家电视机里传来的歌声。

石门村汤家坝安置点航拍图。

脱贫攻坚结束以前,安置点周边还散落着独门独户的人家,最远的近6公里,挑水、断电、走泥路是日常;而今,24户人家聚在一起,这热闹的场景,在村民王吉友眼里,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

端午节活动,村民们在笑声中开展包粽子比赛。

快80岁的王吉友坐在家门前,感叹着政策的红利,指着院坝外的水泥路笑道:“现在路通八达,穿双拖鞋就能上街赶集,家家通了自来水,冰箱、洗衣机样样有。农忙时大家互相搭把手,比以前独门独户热闹多了,这人情味儿,才叫过日子。”

在石门村连片的辣椒基地里,村民们一起弯腰采摘今年的最后一批秋椒。

安置点的暖,藏在邻里互助里;石门村的变,更体现在田埂上的红辣椒和村民的口袋里,变化的不仅仅是硬件。在石门村连片的辣椒基地里,袁大芬和村民们一起弯腰采摘今年的最后一批秋椒。红绿交织的果实簇拥在枝头,她动作麻利,嘴角带笑。

袁大芬弯腰采摘今年的最后一批秋椒,她动作麻利,嘴角带笑。

“以前种玉米,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现在,她掰着指头算账:土地流转有租金,基地干活有工资,年底村集体还分红——一年三份收入,这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辣椒采收季,村干部帮助村民统一收购辣椒。

辣椒,是石门村转型的缩影。从最初试种的20余亩,到如今规模化种植300亩,这条红色产业链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更串起了村民的生计与希望。

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和白墙灰瓦的新居对比图。

石门村驻村第一书记袁洪的手机里存着4000多张照片。最早的一张拍摄于2016年10月:泥泞的土路、歪斜的木屋、村民茫然的眼神。最新的一张照片定格在集中收购辣椒的画面,火红的辣椒堆叠成山,映衬着村民黝黑的笑脸。

石门村产业园区一角。

随着一张张照片的翻看,他的鬓角已悄悄斑白。“头发白了,村子也更美了。”他笑着说。这9年间,他见证了石门从“漏雨透风”到“路通灯明”,从“各自为生”到“互助共富”。最让他感慨的不是硬件变化,而是村民眼里重新燃起的光:“现在开会讨论公共事务,大家都抢着发言;评选‘五家一美五好家庭’,谁都不甘落后。大家从以前的‘旁观者’,成了村里事的‘主人翁’。”

方便的通组路、联户路四通八达。

多年来,石门村立足本村实际,按照“锚定一个目标、找好一个能人、用活一片土地、发展一批产业、带动一众群众”的模式推动集体经济快速发展。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村里新建和改造小康路35.4公里、通村路21.6公里,新建人饮工程17处,全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100%。2024年以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36万元,带动84户村民参与产业,户均增收1.6万元。

安置点内干净整洁的院坝,村民正在厨房内准备午餐。

石门的蜕变,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点滴成河的坚持:一条条道路畅通无阻,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一张张笑脸幸福绽放……这些碎片拼成了乡村振兴的图景——不仅是物质的丰盈,更是人的重塑。  

记者 刁苓沙  江  勇

一审:张 川

二审:胡 旭

三审:罗 俊

终审:向小东


电脑版 | 移动版